中国民居在凋敝

admin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24 14:33:37,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大家都不说,那就我来说

目前中国民居的现状我估计很多人都看到了,也想到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媒体上看到过悲观的论调,好像一切都挺好的,我们一直都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与此相悖的言论都是不合时宜的。既然大家不肯说,那就我来说,额。。。。从哪里开始呢,首先要回忆一下过去。

中国民居在农业时代曾经一度辉煌

中国在农业时代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文明,其民居的发展在全世界横向比较也是拿得出手的,包括四合院、吊脚楼、窑洞等多种空间形式,还包括榫卯、斗拱、抬梁等等这些在当时看来十分先进的技术措施,更有数不清的地方特色带来的极大的丰富性,包括徽派、岭南、川西、北京、闽南、潮汕等等多种流派。对民居建筑来讲,那几千年是美好的。

下图我拍摄的云南建水县朱家花园:

逐渐地,我的判断开始偏向悲观

我的公司叫新民居,创办于2009年,取这个名字就是想要为中国民居的发展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但是十多年过去了,从最开始赚到一点钱,很乐观,到后来遇到了一些困难,开始变得冷静,慢慢地时间长了,我对这个行业的总体判断开始偏向悲观。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感觉中国选择了一条由高层住宅垄断的道路,同时严厉限制民居建筑的发展。在中国,政治的导向是决定性的。

民居建筑一开始就不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之初,解决了安全问题之后,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脱贫,脱贫的首要措施就是工业化,而工业化必定强调集中,强调组织性,当时是完全向苏联的工业化学习。于是很自然的,追求个人空间的民居建筑不仅不会成为鼓励发展的对象,还是一个绊脚石,迟早会被排挤,只是时间问题。从那时起,中国民居建筑就已经出现文化断层,明显比前代差了一些。

民居建筑进一步边缘化

城市化是一件好事情,可以集中管理,提高效率。但是中国的城市化完全是大型建筑的高歌猛进,代表个人权利的民居建筑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就巴不得不要被人注意到,像一个犯错的孩子,灰头土脸地溜着墙根儿走路,否则危险就会找上门来。我一个河北客户的房子盖得很大很豪华,然后去年在一个夜间被强拆了,现在中院判决当地政府败诉,要做出赔偿,我正在协助客户搜集证据。

我在海陆丰地区设计过一个现代住宅,左右对称的,座落在半山上,看上去比较有气势,没成想被一个领导从山下路过的时候看见了,问旁边的地方干部,“那是谁家的房子那么大”,这句话很快传到我客户那里,把他吓得不轻,还好一切手续齐全,没有出现更大的危险,但很多年过去了仍然心有余悸。

下图是我拍摄的乔家大院:

所以,即使天生漂亮的姑娘也要在脸上糊泥巴,否则不安全,其他人自然就懒得收拾了。于是现在的民居建筑大多外观粗鄙,内装简陋,比起几十年前的老房子来说真的是差太远了,特别不讲究,特别随意,垃圾建筑遍地都是,建好20年还没到就要拆除是大概率事件。我以前以为他们是找不到像我这样的优秀建筑师,但后来发现我想多了,他们只是因为感觉处处受到排挤,比如土地权利长期不明确等等,不愿投入金钱和感情而已。

独立住宅已经成为国家的敌人

新中国前面30年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在经过了一系列政治运动之后整个国家重新上路,因为要继续发展工业,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毫无意外地选择了香港和新加坡的高密度居住模式。然后又经过了40年的高速发展,这时候终于要摊牌了,在建国70年之际,民居建筑正式成为国家的敌人。

“要防止城里人到乡下盖别墅大院”

这句话反复出现在国家级媒体的话语中,我如果是个现场的记者,我一定会问那个发言人——到底是为什么。我猜,他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城里人没有权利到乡下去生活吗?资金不可以自由地向农村流动吗?如此严厉地控制土地,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建高铁、机场、公路吗?你仔细听听——“要防止城里人到乡下盖别墅大院”,这句话在我看来,动机不明,逻辑不清,而且在煽动阶级仇恨。

下图为我自己拍摄的东阳卢宅:

我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会经常参观全国各地的古代民居,其中有代表性的比如云南建水县的朱家大院、浙江东阳卢宅、湖南谭嗣同故居、山西乔家大院等等吧,我发现所有这些历经大浪淘沙遗留下来的优质民居,大多数都是有钱人的豪宅。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现在他们想要下乡建房,政府说不行,等于是掐断了民居发展最关键的一根脉络。

中国民居在凋敝

你会看到,中国的经济在腾飞,但是中国的民居在凋敝。全国各地土地政策越来越紧,新建的民居越来越少,质量一直很差,做自建房设计和施工的公司生意也不好。我还有很多同行做钢结构、工业化建筑的,他们梦想着进入民居市场,我很想劝他们一句放弃吧,中国民居市场即使用砖混技术也够用了,压根儿不需要新技术,因为根本看不到明天。

下图是中国民居现在典型的状态:

上一个时代的民居(惠东盐灶背村):

畸形的民宿市场

民宿是中国民居市场唯一繁华绽放的渠道,一帮文艺青年来到农村想买地盖房,但听说不让买也不让盖,可他们已经箭在弦上,不干不行啦,于是就租地,租房,把旧房改造成民宿、酒店或者工作室,花费不菲啊。。。。但是盈利的很少,大部分充当了理想的炮灰,没过几年就灰溜溜地回到城市即继续苟且去了。

政策不支持,产业、人口和资金就不会向农村迁移,就不能形成民居建筑背后的生态圈,民居建筑也不可能有光明的前途。像莫干山、丽江、鼓浪屿和阳朔那样的民宿集中地,在全国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而据我所知,欧美国家的民宿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信你去Airbnb上看看,它们数量庞大,而且各具特色,同时价格不贵。

部分民居企业仍在发展

比如宝家、易盖房等等企业仍在发展壮大,因为这个市场还处于蛮荒时代,政府也还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企业可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长期地看,民居建筑仍然是被嫌弃的对象,一户一宅,农村户口迁出就不能再迁入,宅基地面积不能增加,耕地红线、生态红线都要守住,等等吧。

如果你的业务仅限于现有宅基地和本村村民,那还是可行的,超出的部分就不要多想了。所以你会看到现有企业的主攻方向都是技术含量、资金含量偏低的小型民居。这是一个消化存量的过程,天花板迟早会出现,不过那一天到来之前,还有很多的小钱可以赚。

西方国家的民居具有碾压性的优势

出过国的人都知道,西方国家的民居样式繁多,内装精美,设备先进,舒适度高。。。。当然了,西方民居的优势不仅因为经济发达,还因为各种政治、文化、历史上的原因,这里就不展开去对比了,总之西方发达国家的民居普遍呈现繁荣景象,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提升。

中等偏上的美国民居:

究其原因的话,可以这么说——西方文明来源于狩猎、采集和海洋,更偏向于冒险、征服和个人奋斗,所以崇尚个人权利,民居建筑就是个人权利在物理空间最显著、最强硬的表达,于是导致今天西方民居的具有极大的先进性和多样性。

东亚各国各地区民居文化都不发达

包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民居都不怎么发达,所以不是中国政府的问题,是东亚文化传统导致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来源于农耕文明,强调团结、集中和稳定,相比之下较少关注个人权利。日本除外,它在二战后被强行改成了所谓的民主国家,现在是西方国家的一员,政治文化上和东方相去甚远。

韩国城中村(图片来自互联网):

台湾民房(图片由我拍摄):

只有中国能够酝酿全新的东亚民居文化

这个话题有点太大,今天肯定说不清楚,简单概括一下就是——韩国、新加坡、台湾等等这些地方实际上是东亚文化的边缘地带,受西方工业化的影响先富了起来,但其人口基数少,土地面积小,文化不具备原生性,所以不足以产生原创的民居文化,只能是随风摆动,谁强大就学习谁。

中国大陆不是这样,是东亚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发源地,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即使在最艰难、最不堪的时代,中国都一直特立独行。何况现在经济已经起飞,中国大陆成为唯一的一个有机会创造全新东亚民居文化的地方。当然前提是政治环境允许的话。

民意与政令相违背

中国人过去几千年也有住别墅的传统,创造过灿烂的民居文化,土地面积也足够一部分人住在别墅里,日本人都可以,何况中国人呢。而且,民居建筑是一个万亿级的超级大市场,严厉限制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增长乏力,经济下行的时候,更加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在此处,民意与政令相违背。

我也不知道是谁错谁对,我也不知道谁能胜出,反正这个矛盾现在很明显,下面有欲望,上面不同意,但不至于撕破脸,大家就这么僵着,大眼瞪小眼,像是在冷战。

我没有解决方案

因为我也知道民居的发展,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我没有能力提供一个整体的政治解决方案,否则我早就从政去了,我只想尽量中立地描述我观察到的现象,告知读者即可,如果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自然更好。

最后总结一下

中国民居文化曾经很灿烂,后来国家衰败了,大家都去救国救亡了,民居文化出现断层。再后来工业化了,城市化了,民居建筑进一步边缘化,直到形成了现在千疮百孔的凋敝状态。没错,中国民居在凋敝,而且在持续凋敝之中,政府并不是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忽视个人权利的文化传统才是罪魁祸首。

但是不管是政府也好,企业也好,还是个人,都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问题,然后在一个合适的机缘下,扭转这个趋势。如果机缘没来,中国一路向前,变成了新加坡那样“居者有其屋”、但全都住高层的国家,我个人还是觉得挺遗憾的,毕竟我泱泱大国,文化二字不可随便扔啊,工业化再厉害,最终还是要看软实力的哦。

鲁仲鹏

2020年1月3日 11:23:27

深圳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土豆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会员中心

最近更新

热门浏览

标签列表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