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28 14:05:2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笔者高一,初次接触电磁学,以此形式整理笔记。文末会给目录的链接。
学业繁忙,码字不易,若有错误,欢迎指正。
本文内容包括——严文上册第1章 §§3\S3 +叶文第1章1.4.2[1]
一、场的叠加[2]
根据库仑定律,试探电荷 q0q_{0} 与产生电场的电荷 qq 之间的作用力为 F→=q0qr3r→\vec{F}=\frac{q_{0}q}{r^{3}}\vec{r} ,从而依定义得电场强度为 E→=F→q0=qr3r→\vec{E}=\frac{\vec{F}}{q_{0}}=\frac{q}{r^{3}}\vec{r} 。
设电场是由 nn 个点电荷 qiq_{i} 所产生的,并设 PP 点与各个点电荷的距离为 rir_{i} 。若在 PP 点放一试探电荷 q0q_{0} ,根据力的独立性作用原理,则其受力为 F→=Σi=1nq0qiri3r→\vec{F}=\Sigma_{i=1}^{n}\frac{q_{0}q_{i}}{r_{i}^{3}}\vec{r} ,则 PP 点场强为 E→=F→q0=Σi=1nqiri3ri→=Σi=1nEi→\vec{E}=\frac{\vec{F}}{q_{0}}=\Sigma_{i=1}^{n}\frac{q_{i}}{r_{i}^{3}}\vec{r_{i}}=\Sigma_{i=1}^{n}\vec{E_{i}}
由上,我们可把带电体携带的电荷看成许多微小电荷元 dqdq 的集合,每一电荷元 dqdq 在距离为 rr 处的 PP 点所产生的场强为 dE→=dqr3r→d\vec{E}=\frac{dq}{r^{3}}\vec{r} ,其中 r→\vec{r} 是由元电荷所在处指向所考虑 PP 点的矢径。
所以整个带电体所产生的场强为 E→=∫dqr3r→\vec{E}=\int_{}^{}\frac{dq}{r^{3}}\vec{r}\\
二、电荷密度
以前我们曾引入点电荷这个辅助的概念,它是实际带电体的抽象,在特殊情况即当带电体的线度比所考虑的距离小得很多时,分布在带电体中的电荷才可当作点电荷来处理。严格地说,点电荷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带电体都有一定的大小及形状,而电荷又分布于整个带电体之中,这样分布的电荷叫做体电荷。一般说来,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为了表征某一点附近电荷分布的情况,我们可引入体电荷密度这个概念。
考虑一个体积为 VV 的带电体上的电荷分布。在带电体中任何一点 OO 的附近取一体积元 ΔV\Delta V ,其中所含电量为 Δq\Delta q ,则比值 ρ\over{\rho} =ΔqΔV=\frac{\Delta q}{\Delta V} 定义为 OO 点的平均体电荷密度。
特殊地,体电荷密度 ρ=limΔV→0ΔqΔV=dqdV\rho=\lim_{\Delta V\rightarrow0}\frac{\Delta q}{\Delta V}=\frac{dq}{dV} 。
现在我们稍为详尽地阐明 ΔV→0\Delta V\rightarrow0 的意义。这里我们必须区别数学上的无穷小和物理上的无穷小。数学上, ΔV\Delta V 可以无限地趋近于零。但在物理上, ΔV\Delta V 必须是宏观地足够小,使得在某点的体电荷密度具有确切的意义;同时 ΔV\Delta V 又必须是微观地足够大,使其中含有足够数量的电荷最后微粒。这样才能使体电荷密度的讨论具有实际的意义。如果 ΔV\Delta V 真正趋近于零,小到其中将不含有一个电荷最后微粒,这样讨论体电荷密度毫无意义。
同上我们定义:面电荷密度 σ=dqdS\sigma=\frac{dq}{dS} ,线电荷密度 λ=dqdl\lambda=\frac{dq}{dl} 。
三、几个场强实例
例1:电偶极子的电场
设有两个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 +q+q 和 −q-q ,它们间的距离较我们所要考虑的距离小得很多。这样一对电荷的总体称为电偶极子。从负电荷到正电荷的矢径l称为电偶极子的轴线。电荷 qq 和轴线 l→\vec{l} 的乘积称为电偶极矩,它是一个矢量,用 p→\vec{p} 表示,即 p→=ql→\vec{p}=q\vec{l} 。
首先计算在电偶极子轴线的延长线上P点的场强。
以 r+r_{+} 和 r−r_{-} 分别表示电荷 +q+q 和 −q-q 与点 PP 之间的距离,以 rr 表示点 PP 至电偶极子中心的距离,于是我们有
学业繁忙,没时间继续整理,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