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01 08:26:26,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前年网上传中国要买俄罗斯的卡52武装直升机。当时我说了两块:第一这是谣言,第二中国会自己造新武直。
这不就来了嘛。
大街上跑着各种品牌的汽车,其实很多采用的都是同款发动机,要么原厂原装,要么授权仿制。武器也一样。某些坦克、战车的发动机是通用的。涡扇核心机不但可以装到飞机上,也能装到舰船上,甚至能用来发电。把核心机做成大涵道比发动机,能装在客机、货机、轰炸机上面。做成小涵道比发动机能装到战斗机上面。加个旋转喷口就成了矢量发动机。
重金开发一款发动机,只装到一款车、一款飞机上是巨大的浪费,不能这么干。
美国先开发出T700涡轴发动机,给黑鹰运输直升机当动力系统。之后开发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黑鹰和阿帕奇体重在一个级别,用同一款动力系统完全可以。所以直接把T700装到阿帕奇上了。
直20和黑鹰都是运输直升机,体重在一个级别,直20的涡轴10发动机和T700也是一个级别。中国想要一款阿帕奇、卡52、米28级别的新武直,可以直接拿涡轴10当动力系统。
国产重型新武直的动力系统早有了。动力是直升机最难的部分,而最难的部分已经解决了。直20以及涡轴10打磨很多年,通过了部队检验,已经服役。动力系统还很成熟,开发新武直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测试。
直20采用的是电传飞控,黑鹰、阿帕奇是机械飞控,俄罗斯的卡52、米28的机械飞控还要再落后一大块。电传飞控更轻便、灵敏、快捷。直20的电传飞控技术也可以用到新武直上面。
直升机另一个难点是气流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测试积累数据。而这个工作在研制武直10、直20的时候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
开发新武直最难的部分,动力、飞控、气动数据都是现成的。雷达、红外、座椅、头盔、显示屏这些东西就简单了,没啥高科技还都是中国强项。直20、武直10、歼20、歼16上面的技术都能移植过来。导弹、火箭弹、机炮是现成的,挂上去就行。
有这些基础,如果不开发新武直是非常浪费资源的。
当然也不能太对付。一款武直怎么也得用30年,要保证头10年非常先进,中间10年也不错,后10年还能凑合用。所以要有前瞻性,拿出当时最前沿的技术。这也是不可能买卡52的原因。卡52是40多年前的技术,再用30年不是扯淡嘛。
新武直隐身设计是刚需,还得再加上静音、红外抑制技术。得开发隐身外壳,使用隐身材料,飞行声音比以前小,自身发热小,红外特征小,总结下来就是低可探测。这是开发新武直最重要的工作。
超感知技术也是必须的。驾驶舱应该像家庭影院,全是大块的显示屏,360度无死角看外面情况。头盔显示器,飞行员看到哪,武器就锁定哪。探测能力超级强,夜视、远战能力强。
动力系统、安全性、材料再正常升一下级差不多了。
新武直常规设计、重型、隐身、弹药内置、超感知、电传飞控、防护升级……是顺理成章的事。不开发才奇怪。
国产新武直最低也得是科曼奇的起点,卡52?那什么呀?土包子。
不过近期各路媒体展望新武直,有两个字的出镜率比较高:共轴。共轴双旋翼,卡式直升机的典型特征。
这恐怕是媒体把两款直升机搞混了。
过去苏联在共轴双旋翼方面很有心得,最近共轴直升机也比较火,美国在搞,中国大概率也在开发。但美国新开发的是运输机。
西科斯基S97运输直升机
这些年美国开发了两款比较红的直升机。采用共轴设计的是西科斯基公司的S97。S97并列双座,后面还有个运兵舱,是标准的运输机。
贝尔360武装直升机
单旋翼、串列双座,没有运兵舱,贝尔公司的360才是武装直升机。
武直通常有两名成员,一个负责驾驶,一个负责武器。绝大多数的武直都是两名成员前后座,串列双座。后面的成员还要比前面高出很大一块。
串列双座,机身正面特别窄,中弹面积小。
运输直升机也是双人,但都是并列双座,成员左右座。
都是俩人,体积差不多,武直是把宽度折合成了高度,运输机是把高度折合成了宽度。武直瘦高,运输机矮宽。
共轴机是把长度折合成了高度,单旋翼机是把高度折合成了长度。
共轴机是高而短,单旋翼机是矮而长。
武直+共轴是高+高!
所以世界上没有串列双座+共轴双旋翼的武装直升机,太高了重心不稳,比例失调,没法用。
第一款共轴武直是卡50!只有一名成员。
没有后座升起的高度,机体比其他武直矮,加上两层螺旋桨刚刚好。
由于当时苏俄电子水平的限制,一名成员操控卡50非常艰难。没办法又进行修改,增加了一名成员,也就是现在的卡52。共轴双旋翼没法再采用串列设计,卡52只能是并列双座。
并列双座正面宽,中弹面积大!也是卡52在乌克兰不断被打下来的重要原因。虽然当年觉得卡50不行,非得改成卡52。但卡50参加了车臣实战,可没被打下来过。
武直可以采用共轴设计,但必须是单人。想实现单人操控,必须是电子设备极其先进。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自动瞄准、自动规划路线的功能要非常强。
单人武直其实是非常香的。少一个成员、少一套座椅和一套操控设备,武直可以做得很小,会大大减少被发现、击中的概率。少一个人和一套设备再算上减小机身,单人机会比双人机轻1吨。但这1吨的分量不省,换成装甲会极其结实。这也是卡50没被击落的原因。
卡52相对于卡50,中弹面积增加,装甲大幅度缩水。
但是,现在的科技水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当今全世界最先进的歼16、F15EX以及双座歼20、歼11、大黄蜂、阵风,阿帕奇、黑鹰、科曼奇、武直10、直20,美国研制中的新一代直升机,全是双人。操控飞机、直升机的难度也远远大于想象,发射导弹要十几个步骤。而且操控直升机的难度绝对不低于固定翼飞机。
美国下一代的武直依然是双人、串列、单旋翼。单人武直过于激进,以美国的科技水平都不敢冒险。
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应该差不多:
1、新武直大概率和贝尔360是一个路线,依然是双人机。双人机必然是穿列双座、单旋翼。而且已经有一定眉目了,会很快实现。也就是开始讲的,必然会有、顺理成章、不做都浪费资源的那个。
2、媒体所讲的国产共轴应该和S97是一个路线,是另一个产品,都是运输机。S97很红,但严格讲它叫技术验证机,离真正实用还有很大的距离。最终能不能被采纳都是未知数。新颖的武器说夭折就夭折,科曼奇、X47B之类的例子很多。
国产共轴双旋翼运输机,也是在验证摸索阶段,进度不会快。
共轴并不太适合武直。串列双座太高,并列双座安全性太差,都是中国不可能采纳的方案。
单座的难度太大、风险太大。
但难度大也意味着技术水平高,风险大,收益往往也大。国产新武直,单座共轴双旋翼的可能很小。不过要是真搞出来会非常强悍:不容易被发现,极其结实。其他参数和双人机差不多,但可以增加1吨的装甲,还能小一圈,可以想想是啥效果。
单座共轴机的难点是电子,要强到能甩开美国一大块的水平。其他方面倒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