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01 12:33:18,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消防员灭火防护服是消防员在进行灭火救援时穿着的专用服装,用来对其上下躯干、颈、手臂、腿进行热防护,但防护范围不包括头部、手部、和脚部。(头部、手部、脚部分别由消防头盔、消防手套、灭火防护靴进行防护。)消防员灭火防护服不适合在直接接触高温、火焰和有熔融物质的环境中穿着,例如丛林火灾、荒野火灾和森林火灾;也不适用于有血液或其他体液渗透、危险化学品、生物制剂、放射性物质等危险环境下的灭火和救援活动。
一、结构性能
(1)外层:
目前国际上用于消防服外层面料制作的主流纤维:
1)间位芳纶(Nomex):阻燃、耐热性能、耐酸碱性能好,化学性质稳定;较易染色;价格较高。
2)对位芳纶(Kevlar):高强高模,耐高温;不易染色;价格高。
3)PBI:耐摩擦、耐热性、抗燃性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热收缩性,但耐光性、耐化学试剂稳定性较差;不易染色;价格最高。4)阻燃粘胶:吸湿透气性好,穿着舒适,但强力较差,耐热性较差;较易染色;价格较便宜。国内外一般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混纺的形式,以较合理的价格,获得阻燃、耐热、强力、耐化学性能等防护性能更好的面料。
(2)防水透气层:
防水透气层主要是阻止外面的水汽进入人体,同时将人体产生的汗液排出去,阻挡外在环境中液态水的进入,同时起到挡风和减少热量渗入,在火场中阻止水向灭火防护服隔热层渗透同时又能排出水蒸气。目前广泛采用纯棉布复合聚四氟乙烯薄膜(PTFE),具有防水、透气功能。
(3)隔热层:
主要是隔绝热源,避免消防员受到外面高温的伤害,多采用耐高温阻燃纤维经针刺工艺制成的针刺毡,常见的有芳纶针刺毡。隔热层面料主要由立体网眼针织物或非织造材料制作.隔热层在后整理工艺上采用气凝胶涂层整理可增加织物的隔热效果,气凝胶是一种低密度、高孔隙率的纳米多孔非晶态固体材料,也属于一种非常好的隔热材料。
(4)舒适层:
具备穿着舒适性和阻燃性能,舒适层主要是贴近人的身体,具有舒适性和阻燃性,一般采用芳纶纤维和阻燃粘胶纤维混纺制成的机织物。
面料外层应具有阻燃、表面抗湿、断裂强力、撕破强力、热稳定和色牢固等性能;防水透气层应具有耐静水压、透水蒸气和热稳定等性能;隔热层应具有阻燃和热稳定性能;舒适层应具有阻燃性能,并且无熔融和滴落现象。反光标志带应具有逆反射、耐热、阻燃、耐洗涤和耐高低温等性能。
二、操作使用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使用(原地着装)
1、脱下鞋子,穿好灭火防护靴。
2、双手持灭火防护裤背带自内穿过,将其上提至合适部位,拉好拉链粘合魔术贴、尼龙搭扣。
3、单膝跪地,双手由袖口伸入向外伸出,双手举起灭火防护服经头顶至背部展开,双手拉上拉链自上而下粘合魔术贴。
4、双手取头盔戴于头部,将帽带收紧调制下颌。
5、佩戴安全腰带
(二)注意事项
1、进入火场前,应竖起衣领,并使之与头盔的披肩重合以保护颈部。
2、袖口应与手套重合,袖口带有拇指搭扣的,进入火场时应将拇指穿过搭扣环。
3、裤脚应套在灭火防护靴外,并与靴体形成部分重叠。
4、灭火救援时,应扣紧灭火防护服所有的部件,如尼龙搭扣、纽扣、拉链、吊钩、衣领、护颈等。
5、不得与火焰或高温炙热物体直接接触。
6、高温环境穿着灭火防护服时宜采用内置式冷却背心等降温措施。
7、在火场中浸湿、高温灼烧、撕裂等导致防护性能下降时应及时撤出。
8、灭火救援结束后应及时对灭火防护服进行清理、晾晒、烘干,保持清洁干燥。
9、平时应做好灭火防护服的适应性训练。
10、在日常训练中,提倡使用训练专用灭火防护服。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灭火防护服使用时,严禁拆除内胆。灭火防护服应与消防头盔、消防手套、灭火防护靴、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等个人防护装备配套使用,以提高防护能力。
三、维护保养
1、执勤灭火防护服,有污渍时必须及时洗涤。
2、灭火防护服可用机洗或手洗,不得与其他服装一起洗涤,有条件的宜使用专门的工业洗衣机。
3、尽可能将外层脱卸后单独洗涤,这样可以减少隔热层、防水透气层和舒适层的洗涤次数,减缓隔热性、防水透气性和舒适程度的下降。
4、应使用中性洗涤用品,不要使用软化剂,禁止使用含氯漂白剂,不能用含有磷酸盐的洗衣粉洗涤,以防损坏防水透气层。
5、玷污的防护服可放入温水中用肥皂水擦洗,再用清水漂净晾干,不允许用沸水浸泡或用火烘烤。
6、禁止熨烫灭火防护服。
7、灭火防护服应储存在通风、干燥、清洁的库房内,避免雨淋、受潮、暴晒,且不得与油、酸、碱及易燃、易爆物品或化学腐蚀性气体接触。
8、在正常储存条件下,每一年检查一次,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防护服使用后应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储存。
9、在正常保管条件下,储存期为2年。
四、退役
灭火防护服达到以下状态之一者应作退役处理:
1、执勤满三年。
2、外层严重破损。
3、外层粘有无法去除且影响使用性能的污渍及化学品残留物。
4、内层和辅料严重损坏无法修复。
5、反光材料大面积掉色,影响使用性能。
6、其他必须退役的情形。